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

特展相關

洞洞與花牆-臺灣戰後建築的文化情調

Art editor Img

 

參觀資訊


展覽日期:111年6月26日~111年11月12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2樓光影長廊

開館時間:09:00~17:00 (週一至週六,週日、國定假日及特殊情況閉館)

票價說明:免費參觀

 

 

特展內容簡介


張肇康先生是華人近代建築史上相當具傳奇性的建築師,其設計的建築因應空間規劃與文化需求,發展出農業陳列館這幢具農業文化內涵的現代主義建築作品。今年適逢張肇康先生百年誕辰,農業陳列館彭立沛館長是少數具有建築師身份的臺大學者,彭館長表示任何建築物都有生命週期,希望盡可能保存各項珍貴紀錄和回憶,期使農業陳列功能與歷史建築保存得以永續共存,在臺大生農學院盧虎生院長的支持下,藉舉辦此特展,恢復農業陳列館部分空間的原貌,與社會共享歷史建築保存的永續校園作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特展亮點介紹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張肇康+有巢建築工程師事務所)

農業陳列館是由「美援運用委員會」資助興建,最早想法是規畫四棟各自獨立的博物館或推廣館,北側為農業陳列館(1962)是最早完工的一棟,而東西兩側分別是農業經濟館(1970)及考古博物館(1963),南側是鄰近椰林大道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則未興建。農陳館係鋼筋混凝土柱樑(清水)結構,使用黃色及葉綠色的大小琉璃筒管為花式幕牆,幕牆間使用半透明紅色壓克力板,牆內裝設玻璃拉門,透過玻璃,企圖應造室內的光影效果,建築師張肇康企圖在傳統的要求下創造新的象徵物,以更抽象的方式來捕捉傳統意象。特展中呈現農陳館早期使用執照、農陳館委託張肇康設計的書信、農陳館的手繪設計圖、早期的施工照片、細部結構照片等珍貴史料,在館內,觀眾更能親眼看見農陳館的設計細節,感受農陳館的建築之美與獨特性。

 

 

洞洞與花牆─臺灣戰後建築的文化情調

臺灣戰後的1959-1970年代,由於戰後一批隨國民政府遷臺的建築專業人員,心繫原鄉。在現代化的催促下,思肘著如何將現代構築與傳統建築做某種層度的結合,有各種手法,向王大閎的建國南路自宅就以較為抽象的手法來捕捉傳統建築的氛圍,同樣的張肇康的農業陳列館本質上是現代的,但在琉璃筒管、顏色運用,或華人傳統屋頂的無法忘懷,所以建築流瀉出一濃濃的「鄉愁」。有趣的是可能是一種時代心理的需求,也可能是材料本身的特性,一則過濾陽光,為沒有空調的時代帶來較好的物理環境,二則又能讓建築立面帶來變化,增添造型的多樣色彩,更別說隱喻傳統窗櫺的使用。

 

我們挑選了些跟張肇康同一時代,饒富意味的花牆各式做法,讓張肇康的「洞洞」館是在一個完整的「花牆」文化脈絡出現的嘗試,展示的建築師,除張肇康以外有,王大閎(1917-2017)、賀陳詞(1918-1994)、陳其寬(1921-2007)、陳仁和(1922-1989)、修澤蘭(1925-2016)、呂阿玉(1929-2003)等建築師。

 

 

農陳館修復保存紀錄

農陳館為我國早期推廣農業外交窗口,近代成為都會區食農文化與農業推廣教育支基地,2007年10月被臺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農陳館經過五十餘年的使用,歷經無數次修繕,因應實際使用需求,改變空間格局,建築物已與原始風貌有相當程度落差。為復原與保存建築原貌,農陳館針對建築物本體進行局部修繕復原工程,於各項目施工期間,同仁以照片及攝影方式記錄施工過程,盡可能保存針對的紀錄呈現給後人,讓國人了解農陳館之美與重要性。

 

 

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陳列館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財團法人吳讓治建築文教基金會

執行單位|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贊助單位|王正源建築師事務所、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

策 展 人|徐明松、彭立沛、黃瑋庭